媒体人直言:别特殊对待曾凡博,上场时间该再减

  • 2025-10-28
  • 1

当澳门综艺馆的 “换凡博” 呼声穿透赛场喧嚣,一则 “不把曾凡博当成特别的存在,他的上场时间应该更少才对” 的媒体评论,将这场围绕中国球员的争议推向了新的焦点。在 NBA 中国赛的聚光灯下,曾凡博 10 分钟零出手、正负值 - 15 的表现,与球迷的热切期待形成刺眼反差,而媒体人的冷静发声,实则揭开了职业体育最残酷的生存逻辑。

媒体人直言:别特殊对待曾凡博,上场时间该再减

职业赛场的核心从来不是情感溢价,而是实力匹配度的精准衡量。曾凡博在篮网手持的 Exhibit 10 合同,本就是联盟最底层的 “考察性合约”,这份年薪仅 30-40 万美元的合同,转为正式名额的概率不足 20%。从竞技数据来看,他在唯一登场的 10 分 06 秒内,除 1 次抢断外全线挂零,还因防守判断失误赔上 3 次犯规,末节关键时刻的致命犯规更是直接送给对手绝平罚球。对比篮网锋线 10 人的竞争格局 —— 即便是上赛季主力轮换杰伦・威尔逊都要为双向合同苦战,曾凡博训练赛 32% 的三分命中率、13.04 秒的三秒区移动速度(比崔永熙慢 1.04 秒),显然尚未达到轮换标准。苏群早已点出关键:“他具备扎实的身体条件,但仍需要通过系统训练来提升,个人能力的短板不能全归咎于队友配合。”

“特殊对待” 的隐性伤害,在职业体育中早已被反复验证。篮网教练组给曾凡博的 10 分钟出场时间,本就带有中国市场的示好意味,但场上表现却适得其反:进攻端被按在底角仅触球 1 次,队友托马斯宁愿强行出手也无视他的空位机会;防守端被安排错位盯防后卫,暴露了横移速度的短板。这种 “照顾性出场” 不仅让他陷入 “吉祥物” 的尴尬标签,更掩盖了真实的能力差距。驻美记者鲍仁君的分析一针见血:“教练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饭碗,季前赛是筛选阵容的窗口,不是讨好球迷的表演秀。” 此前崔永熙因 “老板安排” 标签遭队友孤立的教训,更印证了特殊对待对年轻球员成长的阻碍。

减少上场时间,本质是对球员成长的理性保护。曾凡博 4 月份刚经历腰椎骨折,医生警告 “再伤可能终结职业生涯”,篮网医疗组评估其 “身体年龄比实际大 5 岁”,高强度对抗仍存在风险。目前他最需要的不是在 NBA 垃圾时间勉强登场,而是通过系统训练弥补短板:CBA 时期场均 2.1 分的持球突破能力,远低于 NBA 平均 5.3 分的标准;防守选位和对抗强度,也需在更低级别赛事中打磨。北京首钢早已为他预留位置,在拥有周琦、赵睿的争冠阵容中,曾凡博完全能获得稳定出场时间,这比在 NBA 板凳席消耗青春更具实际意义。

争议的本质,是商业期待与竞技规律的碰撞。球迷花一个月工资买票只为看他登场,京媒怒斥篮网 “不懂人情世故”,这些情感诉求都值得理解。但 NBA 的残酷之处正在于:杨瀚森能凭 17 分钟 16 分的表现站稳脚跟,靠的是实力而非身份;曾凡博若想获得真正的尊重,也必须用投篮命中、防守成功取代 “底角抽烟” 的尴尬。媒体人呼吁 “减少上场时间”,绝非否定其潜力,而是希望他摆脱 “特殊存在” 的枷锁 —— 唯有在合适的舞台沉淀实力,未来才有可能真正立足于 NBA。

对于曾凡博的发展路径,你是否认同 “先回 CBA 打磨” 的建议?或是认为他应继续争取 NBA 发展联盟的机会?欢迎分享你的观点。

milan米兰,米兰体育,米兰·(milan),milan.com